西移产业“孤军深入”诸多瓶颈待破

发布时间:

2022-11-03 10:25

 

中西部再次迎来利好消息,受此消息提振,26日的中西部省份和相关行业板块的股票普遍上涨。
李克强总理在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改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其基本营商环境。他要求近期要尽快拿出若干重大项目,全力推进。
近期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规划,相关省市已在积极着手项目的申报和储备,而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召开,或将促进这些项目提速。
 
中国经济最大回旋地
 
最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逢贤到江苏进行了调研。他表示,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是中小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处于过剩状态,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但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成是有周期性的,一般是六年上下,这个过程里,经济增速必然是下降的。
广东省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广东希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但是在淘汰转移产能时,整个广东能够替代这些产能的新兴产业还不存在,经济形势下滑是一个长期趋势。
因此,东部的产业转型升级将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拉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要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李克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回旋余地。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历经十余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其中原因在于,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成本相对便宜,另一方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对本报称,中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相比东部地区低30%~40%。以重庆、成都、郑州等地为代表,中西部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承接了大量东部的产业。
不只电子代工产业,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凌说,佛山的陶瓷业转移到四川的夹江,这里形成了辐射西南西北的陶瓷业的中心,而且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形成的产能也迅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成都为例,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转移的众多大项目相继落户,这些项目迅速形成很大的生产能力。2013年成都市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近七成。
配套和物流制约产业转移
不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服务汽车制造厂商的某内饰配套企业负责人就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刚过来的时候,没有其配套厂商,机器设备的维修都很困难,甚至维修车辆都难以找到。
相比东部地区,这些转移产业到当地很多是“无中生有”,没有产业链“孤军深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部地区工厂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本地的市场很有潜力,但是生产能力的提升还要看配套企业,他们现在着力在培养本地供应商。
另外,并没有因为中西部地区人口富集招工就很容易,用工荒一样在中西部地区蔓延。李勇说,一方面,劳动力还是短缺的,比如富士康等用工大户,当地政府花了很大代价来帮助解决招工难题。另外一方面,人工成本也在上涨,逐渐缩小差距。林凌还表示,中西部地区更麻烦的是欠缺熟练工人。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产业转移,除此之外,物流则是更大一个制约因素。实际上,由于中西部地区身处内陆,交通基础设施又欠缺,导致地处中西部省份的本地企业都一直有迁离的冲动。一位西部钢铁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重新布局,生产工厂将不会在当地。
2008年,时任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第一次拜会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时,郭台铭叫部下拿出一幅中国地图问,“四川到欧洲路线怎么走?到南亚包括通过船运到达越南的物流条件怎么样?”当时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往大西部走,就要看物流。
2009年,惠普与重庆市政府签订了年产2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的投资协议。这些产品大部分是走海运,需要30多天,等到达欧洲之后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而空运成本又高。正是在这些转移产业的压力下,渝新欧铁路应运而生。
中国政府网报道,重庆万州一家企业负责人向李克强“倒苦水”:“万州劳动力虽然成本低,但基础配套设施等比北京还是差许多。如果配套设施都建起来,我有信心在两年时间里,从目前3000多名员工的规模,扩展到上万人,可以把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
林凌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还有中西部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还没有做到相互衔接。
 
重大项目全力推进
 
破解物流的瓶颈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问题。林凌就在积极推动金沙江的航道开发、长江航道的疏浚,以及岷江、嘉陵江等水运开发。他说:“水运成本只有几分一吨,开发水运将降低四川物流成本。”李勇也强调,超过800公里,水运就是最好的选择。
李克强在上述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必须要给中西部地区应有的动力支撑。首先要做好交通、信息和人才基础配套设施,用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林凌认为,当前,向西出口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首先要改变西部地区物流环境,推动连接世界的通道,建设向西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到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出口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使得西部地区成为开放的前沿。
四川交通“十二五”规划就提出,力争新增铁路新线25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2200公里,进出川铁路4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实现成都至重庆1小时左右通达,至西安、兰州、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左右通达,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左右通达。
实际上,其中一些铁路项目曾经中途停滞,而在铁路投资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倾向下得以继续推进。而云南、贵州和新疆等省份都在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最近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下,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预计会陆续上马。
不过,相比这些动脉设施的建设,李勇还表示,中西部省份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个重点,这是产业转移的承载地。这建设涉及道路、管网、水电、排污等众多项目。另外,产城一体是发展的方向,将带来城镇建设和发展。

推荐新闻